文章大全丁禹兮罗云熙张新成都参加音乐节,演员跨界能保障票房吗?
首页文章大全丁禹兮罗云熙张新成都参加音乐节,演员跨界能保障票房吗?

丁禹兮罗云熙张新成都参加音乐节,演员跨界能保障票房吗?

近日,网络红人孙恩盛、何秋亊受邀参演音乐节的事件引发了网络热议。

支持孙恩盛、何秋亊参演的网友认为,两人曾发布过原创单曲,自带粉丝流量,能够为主办方带来票房保障。反对者则指出,这类网红的演唱水平参差不齐,舞台经验不足,参与音乐节更像是“蹭热度”“跨界捞金”。

无独有偶,近期也有不少演员官宣将参加音乐节,包括但不限于丁禹兮、罗云熙、张晚意、任嘉伦、赵露思、张新成等。

他们同样引发质疑,不少乐迷认为在流量的驱动下,音乐节逐渐沦为“粉丝见面会”。

音乐节“变味”

音乐节变得像明星的拼盘演唱会。资深乐迷齐柒对音乐节的变化深有感触。

齐柒回忆,2019年观看音乐节时,嘉宾主要以乐队为主,最多有一两个大咖歌手压轴,现场气氛热烈,观众沉浸其中。然而,近年来音乐节的嘉宾阵容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非乐队型歌手、网红和流量明星参与其中,单人演唱舞台逐渐增多。

“以前在音乐节,大家更注重音乐本身带来的共鸣,如今却像是为了见某个明星,参加他的拼盘演唱会。”齐柒无奈地说。

随着网红和流量明星的加入,粉丝们为了近距离与偶像互动,掀起了“卷前排”“夜排”的风气,有的粉丝甚至凌晨三四点就去排队,只为抢到前排位置。为了支持偶像,粉丝们挂大旗、举灯牌,原本轻松快乐的音乐节氛围变得剑拔弩张。

齐柒还提到,粉丝们为了藏灯牌,甚至出现了联合保安偷运、与安保吵架闹到报警等乱象,让音乐节现场变得混乱不堪。

更让乐迷们感到无奈的是,随着大咖音乐人、网红和流量明星的加盟,音乐节的票价也水涨船高。齐柒表示,2019年多数音乐节的票价在两三百元,如今普遍涨了一倍不止,有的甚至突破千元大关。这使得许多普通乐迷望而却步。

乐迷麻袋和野门也对当下音乐节的现状表示不满。

麻袋吐槽道:“现在好像只要搭个舞台、有人来唱歌,就可以称之为音乐节。”

麻袋透露,自己已经将近有两年没有参加音乐节了,一是太忙,二是觉得当下的音乐节太混乱,阵容同质化严重。

“除了短视频网红,还有一些凭借综艺走红的乐队,如今也是‘网红’,他们粉丝越来越多,票价越来越贵,场次越来越多,而一些小众乐队演出机会则越来越少。”

麻袋无奈地说,“给我感觉音乐人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那些小众乐队,以及没有被挖掘出来的乐队,好像越来越没有办法出来了,乐迷们也审美疲劳了。”

野门则指出,如今的音乐节在服务和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路线规划不合理、服务不到位、措施不完善等。甚至有知名音乐节品牌在举办过程中出现人流量大、管理混乱、音效不佳等情况,导致观众大喊“退票”,场面一度混乱。

“现在的音乐节,似乎谁都能来分一杯羹,什么主办方都想搞个音乐节来赚快钱。”麻袋无奈地说。

野门则担心,这种过度追求流量的现象将导致音乐节的本质价值——以音乐共鸣为核心的社群体验被稀释。从商业层面来看,虽然大咖歌手和网红、流量明星的到来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参与,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核心乐迷流失、传播目标偏移以及群体分化等问题。

野门发问:“当流量消退,乐迷还能回来吗?”

齐柒则呼吁:“请把音乐节还给真正爱听乐队的人,粉丝喜欢偶像,大可去参加他们的演唱会。”

纯粹性与商业化的冲突

对于网红、明星“挤占”音乐节的现象,音乐从业者炜炜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炜炜认为,当下不少主办方之所以举办以网红、流量明星为主要票房号召力的音乐节,并非出于对某个明星的喜爱,而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炜炜直言,当主办方操办一场音乐节时,都希望能有自己的定位和主题,做一场真正服务于乐迷的音乐节。然而,很多音乐节仅靠卖票很难回本,还需要引入直播授权、品牌赞助等商业合作。而一旦引入品牌和商业合作,合作方更倾向于选择流量明星,因为他们的商业价值远远大于一个原创音乐人,哪怕是头部音乐人。

事实上,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音乐节中。炜炜透露,一些其他的音乐项目也多多少少被“流量”裹挟,合作方明确要求有影响力、不能亏钱等。基于此,大部分音乐节也不得不妥协,将“流量”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此外,现在很多音乐节也都会与当地文旅合作,这也是网红、流量明星越来越多的另一个原因。

炜炜表示,非一二线城市的地方文旅部门很愿意在这方面做投入,吸引品牌音乐节去当地举办。他们并不是要把当地打造成一个音乐小镇,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推广地方名片。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红、流量明星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好的回报。

同为音乐人,炜炜感慨,在当下市场大环境下,能够成功举办音乐节,并且好好活下去已经很难了,所以他不认为音乐节之间存在鄙视链,但也确实直观感受到:以前的音乐节更多是服务乐迷属性的受众,而如今更多是服务于粉丝。

那么,既然如此,为何不干脆举办明星的拼盘演唱会,反而要挤占音乐节的空间呢?

炜炜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音乐节的受众发生了变化。

“2010年之后,音乐节吸引的不再只是乐迷,还有很多喜欢户外、喜欢追星的普通人,他们去音乐节并非为了听歌,而是喜欢那种可以随时晃悠的生活方式,这跟两三个小时不能动的演唱会氛围是不一样的体验。”

炜炜说,“受众面变广,吸引更多主办方进入这个赛道,也使得音乐节这种形式得到了更多品牌和文旅的认可。人多了,市场大了,音乐节品牌也越来越多,消费群体也不局限于乐迷了,音乐节内容自然也更多元化。”

为了满足多方需求,如今音乐节常见的做法是,请一两个流量艺人、网红,再邀请一些独立音乐人、乐队去组局。

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就有多位演员官宣将参加音乐节。包括但不限于丁禹兮(巅峰音乐节)、罗云熙(太湖湾音乐节)、张晚意(元气森林音乐节)、任嘉伦(上海超级芒果音乐节)、赵露思(元气森林\葫芦果音乐节)、张新成(佛山银河左岸音乐节)。

“肯定不能全都是流量艺人、网红或流行歌手,否则跟传统音乐节属性完全背道而驰了。也不能都是乐队或独立音乐人,因为好的乐队未必叫座,不能吸引来品牌,卖不出票,没有流量没有讨论度,投资方首先就不干。”炜炜说道。

但炜炜也指出,网红与流量明星在拉动线下音乐节票房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

在炜炜看来,依赖直播内容的网红较难吸引粉丝为线下演出付费,因为其粉丝已经习惯了免费的线上互动,且线下演出的体验可能弱于线上即时交流的沉浸感。相比之下,偶像型流量明星的粉丝消费逻辑不同,其驱动力源于对偶像个人的精神崇拜与情感联结,粉丝更愿意为近距离接触偶像而付费,甚至不关注演出内容本身。

例如,某些顶级偶像的音乐节现场会出现粉丝全程呼喊名字而非跟唱作品的奇特现象,这与传统乐迷以音乐为核心、注重现场互动体验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平衡的探索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调研测算,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48.84万场,同比增长10.85%,票房收入579.54亿元,同比增长15.37%,观众人数17618.16万人次,同比增长2.95%。

然而,与演出市场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身处其中的参与者、从业者却句句不离一个“难”字。

对于乐迷来说,如今在音乐节上感受到的快乐越来越少。

“票价变贵,氛围变差,喜欢的独立音乐人好不容易有露面的机会,却被安排在开场表演。经常能看到他们在舞台上表演,其他爱豆的粉丝在下面忙忙碌碌布置自己的现场,场面很荒谬。”齐柒说道。

齐柒也明显感觉到,如今红一个音乐人、红一首歌太难了。在短视频生态下,大家只会听一首歌的15秒,只要这15秒好听,这首歌就能火。这导致很多歌手只关注这15秒的“爆款”效果,而忽视了整首歌的创作质量。

炜炜也指出,流量明星和网红的涌入虽扩大了受众圈层,推动音乐节从“乐迷专属”转向“大众生活方式”,但也稀释了音乐性。传统音乐人想要在乐迷圈层获得知名度容易,但想要在大众层面出圈很难。同时,短视频平台的算法主导和流量至上的市场规律,迫使音乐创作者转向追求短平快的“爆款热歌”,挤压了传统内容创作的深度和艺术性。

炜炜坦言,他们也曾尝试赶上“流量”这趟快车,比如推动音乐人通过直播增加收入,但大部分音乐人因为“精神需求落差”而失败。

据炜炜透露,曾经有几十家公司,一百多名选手专走唱跳赛道,但因为唱跳组合成本比纯音乐创作还要高,需编舞、舞美、灯光等多重投入,市场回报远不成正比,如今只剩几家公司还在坚持。

“我们四年发了五十多首歌,有自己的粉丝,并积累了一定的海外影响力,但依然上不了音乐节,因为别人比我们更有流量。”

炜炜无奈地说,“以前的很多唱跳选手如今要么转型去拍戏,要么散落在一些酒吧做驻唱,大家都不容易。”

他感慨道:“市场盘子虽然变大了,但这个盘子似乎并不属于传统音乐人。”

然而,炜炜也明确表示,他并不排斥流量,相反,他认为:“情怀固然重要,但生活也要继续。我们希望音乐市场能找到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让表演既能叫好,又能叫座。”

他还强调:“我从不认为那些审美与我们不同的人参与音乐节就是在抢我们的‘饭碗’。相反,我认为在主流市场之下,存在多元化的细分垂直市场,只有当每个人都能从音乐节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价值时,市场才是最健康的。”

因此,如何平衡艺术性和商业性,成为音乐节市场亟待解决的课题。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音乐节开始尝试改变,例如采用“分舞台策略”,设置纯音乐舞台与流量舞台并行,让粉丝与乐迷各取所需。

炜炜认为,还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网红、流量明星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音乐专业能力,摆脱“明星”标签,成为真正的音乐人。他以刘宇宁为例:“一开始他很有流量但缺乏作品,随着作品越来越多,他的歌手能力逐渐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也成功撕掉了网红标签。”

另一方面,音乐节市场应该通过主题形式,更加垂直细分领域,以保证其纯粹性,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乌托邦。

乐迷齐柒也表示,可以接受音乐节安排一两个流量艺人或网红,但在表演嘉宾的选择上应该更专业、更均衡。“不能播放提前录好的音轨来忽悠观众,也不能让整场音乐节都是单人演唱,更不能因此压榨独立音乐人的表演空间。”她强调。

乐迷麻袋和野门则从个人体验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麻袋回忆起一次印象深刻的音乐节,除了欣赏到喜欢的音乐人的表演外,主办方周到的服务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路线规划合理,接驳车安排及时,公共厕所设置合理,还做了应对下雨的应急措施。

她指出:“无论谁来了,只要买了票,他就是消费者,主办方应该尊重消费者,做好人性化服务。除了表演的歌手是谁,我们也在乎价格和体验。可能N年后我不记得那天晚上听到了什么歌,但那个夜晚让我觉得加分的服务,我会一直记得。”

(文中齐柒、炜炜为化名)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无语...她也太败好感了吧?
下一篇
原创 曾志伟回应TVB男星叫苦收入爆减:没人能做到老,已尽力保留旧人

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