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大全 战争序幕
豆瓣高分

战争序幕

我们为何而战1 , Why We Fight, 1

影片信息

豆瓣高分
  • 片名:战争序幕
  • 状态:全1集
  • 主演:鲁道夫·赫斯/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 导演:安纳托尔·李维克/弗兰克·卡普拉/
  • 年份:1942
  • 地区:美国
  • 类型:历史/战争/纪录片/电影/纪录/
  • 时长:内详
  • 上映:1942-05-27 00:00:00
  • 语言:英语,俄语,意大利语
  • 更新:2025-02-04 11:34
  • 简介:我们熟悉的这些20世纪的风云人物,共同出现在一部电影中,这部电影如同一部世界现代史的摘要,汇集了欧洲、亚洲和美洲那一时期变幻动荡的历史风云。这部影片就是《我们为何而战》。 当欧亚大陆正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血与火的洗礼之际,美国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战争似乎只是广播里的新闻。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美国人才意识到战争降临美国。 好莱坞电影大师卡普拉算是最早移民美国实现自己梦想的成功者。二十世纪初,他从意大利到美国,先是派拉蒙,后是哥伦比亚公司,都因他的加盟而名声大噪。一部《一夜风流》使他登上了奥斯卡的梦想之颠。 珍珠港事件发生几个星期之后,好莱坞电影导演弗兰克·卡普拉忽然坐在美国国防部参谋长马歇尔元帅的办公室里,此时的卡普拉已经换上崭新的军装,摇身变成了一名少校。元帅向他说明召见他的用意:美国军队中平民与职业军人之间的人数比例即将达到五十比一的程度。德军和日军都坚信,这样的美国青年要进行现代战争未免过于软弱。然而马歇尔却认为,如果向这些年轻人说明为什么他们要穿上军装,他们就可能像猛虎一样地投入战斗。马歇尔元帅说:“所以,卡普拉先生,我想和你制订一项计划,要摄制一部我国历史上首创的系列片,以便用纪录片的形式提供有事实根据的知识,并借此向我们的陆军士兵们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战斗,我们为之战斗的主义是什么。”问题是卡普拉没有制作纪录片的经验,他对马歇尔直言:“马歇尔元帅,我向您说,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搞过一部纪录片。实际上,我也没有在制作这种影片的人身旁呆过。”元帅点拨他说:“卡普拉先生,我直到现在也没有当过参谋长呀!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直到现在也没有被子弹打穿大腿的经验呀!直到一年以前还没有看见过海洋的士兵,今天正在指挥着军舰呀!”卡普拉恍然大悟:“对不起,阁下,我就去制作迄今为止还不曾有过的大规模的纪录片。” 经过一番努力,卡普拉搜集到了大量来源各异的影片,据以制作了总名为《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的七部影片:《战争前奏曲》(Prelude to War,1942)、《纳粹的进攻》(Nazis Strike,1942)、《瓜分与侵略》(Divide and Conquer,1943)、《英国战役》(The Battle of Britain,1943)、《俄国战役》(The Battle of Russia,1943)、《中国战役》(The Battle of China,1944)和《战争迫近美国》(War Comes to America,1945)。这些影片在美国军队教育中被列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还被译成外语送到许多国家上映。在对美国入伍士兵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英国战役》收到了显着效果。入伍士兵在观看这部影片后,反英情绪大为削弱。由于大部分美国士兵是前往英国的,所以反英情绪的变化被认为是非常宝贵的成果。另外,卡普拉还组织了一些电影摄影队,开始拍摄面向部队的新闻片《陆海军杂志片》,并且与英国电影工作者合作拍摄了《突尼斯的胜利》(Tunisian Victory,1944)。美国战争纪录片中最为着名的作品大多都是关于陆军的,陆军情报局海外分局的电影科在这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 系列片《我们为何而战》的内容涉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传统,影像也来自许多国家,犹如一部现代史缩影。这些影片在美国国内起到了“军号” 作用,在美国之外则履行了外交职能。在这些影片中,“同盟国”的观念是以“自由世界”一词加以概括的,这种做法虽然把许多不恰当的问题完全置之度外,却也成为了这些影片在同盟国大受欢迎的重要理由。《英国战役》根据丘吉尔的命令在英国广泛放映,《俄国战役》则根据斯大林的命令在苏联各地放映。但是,卡普拉及其摄影队拍摄的影片并非全都获得了好评,比如《中国战役》把蒋介石描写成确实统治着当时的中国的情况引起了人们的怀疑,这部影片在发行之后不久即被收回。有些影片如《认识你的敌人:日本》(Know Your Enemy:Japan,1944)在完成之后根本就没有得到发行,根据导演之一尤里斯·伊文思的说法,此片未能上映的理由是它把裕仁天皇描写成了战争罪犯,而随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天皇又被认为是维持秩序的助手,而且这种状况在战后还要继续下去。 这部大受好评的纪录片是在二战期间制作的, 是一部真实的新闻短片。该片由三位奥斯卡奖得主完成: 制片及导演是美国陆军通讯队的弗兰克.卡普拉(他曾导演过「一夜风流」,「迪兹先生进城」及「浮生若梦」等片); 作曲是迪米特里.蒂奥姆金(他曾为「正午」,「情天未了缘」及「老人与海」等片谱曲); 旁白是演员沃尔特.休斯敦(他曾主演影片「碧血金沙」)。 美军司令乔治.马歇尔将军要求美国陆军通讯队的弗兰克.卡普拉少校制作一套系列影片,以便向匆忙中召集起来的美军士兵解释国家的政策。当时卡普拉少校已经是一位声名鹊起 的电影制作人了,对他提出的特别要求是要“制作一系列(前无古人的)有据可查,事实 确凿的电影,向军中将士说明我们参战的原因,以及我们为之战斗的义”。 1944年,“我们为何而战”系列片被授予纽约影评奖的最佳系列纪录片奖。虽然该系列 最初是专门为士兵拍摄的,但很快就在影院向大众公映了。而且美国的盟友,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当时的苏联政府也请求美国提供该系列电影的胶片。

选择来源

8.0
网友评分
  • 很差
  • 较差
  • 还行
  • 推荐
  • 力荐
8.2 550次评分
8.0
网友评分
  • 很差
  • 较差
  • 还行
  • 推荐
  • 力荐
8.2 550次评分
给影片打分 《战争序幕》
  • 很差
  • 较差
  • 还行
  • 推荐
  • 力荐
我也要给影片打分

剧情简介

我们熟悉的这些20世纪的风云人物,共同出现在一部电影中,这部电影如同一部世界现代史的摘要,汇集了欧洲、亚洲和美洲那一时期变幻动荡的历史风云。这部影片就是《我们为何而战》。 当欧亚大陆正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血与火的洗礼之际,美国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战争似乎只是广播里的新闻。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美国人才意识到战争降临美国。 好莱坞电影大师卡普拉算是最早移民美国实现自己梦想的成功者。二十世纪初,他从意大利到美国,先是派拉蒙,后是哥伦比亚公司,都因他的加盟而名声大噪。一部《一夜风流》使他登上了奥斯卡的梦想之颠。 珍珠港事件发生几个星期之后,好莱坞电影导演弗兰克·卡普拉忽然坐在美国国防部参谋长马歇尔元帅的办公室里,此时的卡普拉已经换上崭新的军装,摇身变成了一名少校。元帅向他说明召见他的用意:美国军队中平民与职业军人之间的人数比例即将达到五十比一的程度。德军和日军都坚信,这样的美国青年要进行现代战争未免过于软弱。然而马歇尔却认为,如果向这些年轻人说明为什么他们要穿上军装,他们就可能像猛虎一样地投入战斗。马歇尔元帅说:“所以,卡普拉先生,我想和你制订一项计划,要摄制一部我国历史上首创的系列片,以便用纪录片的形式提供有事实根据的知识,并借此向我们的陆军士兵们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战斗,我们为之战斗的主义是什么。”问题是卡普拉没有制作纪录片的经验,他对马歇尔直言:“马歇尔元帅,我向您说,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搞过一部纪录片。实际上,我也没有在制作这种影片的人身旁呆过。”元帅点拨他说:“卡普拉先生,我直到现在也没有当过参谋长呀!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直到现在也没有被子弹打穿大腿的经验呀!直到一年以前还没有看见过海洋的士兵,今天正在指挥着军舰呀!”卡普拉恍然大悟:“对不起,阁下,我就去制作迄今为止还不曾有过的大规模的纪录片。” 经过一番努力,卡普拉搜集到了大量来源各异的影片,据以制作了总名为《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的七部影片:《战争前奏曲》(Prelude to War,1942)、《纳粹的进攻》(Nazis Strike,1942)、《瓜分与侵略》(Divide and Conquer,1943)、《英国战役》(The Battle of Britain,1943)、《俄国战役》(The Battle of Russia,1943)、《中国战役》(The Battle of China,1944)和《战争迫近美国》(War Comes to America,1945)。这些影片在美国军队教育中被列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还被译成外语送到许多国家上映。在对美国入伍士兵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英国战役》收到了显着效果。入伍士兵在观看这部影片后,反英情绪大为削弱。由于大部分美国士兵是前往英国的,所以反英情绪的变化被认为是非常宝贵的成果。另外,卡普拉还组织了一些电影摄影队,开始拍摄面向部队的新闻片《陆海军杂志片》,并且与英国电影工作者合作拍摄了《突尼斯的胜利》(Tunisian Victory,1944)。美国战争纪录片中最为着名的作品大多都是关于陆军的,陆军情报局海外分局的电影科在这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 系列片《我们为何而战》的内容涉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传统,影像也来自许多国家,犹如一部现代史缩影。这些影片在美国国内起到了“军号” 作用,在美国之外则履行了外交职能。在这些影片中,“同盟国”的观念是以“自由世界”一词加以概括的,这种做法虽然把许多不恰当的问题完全置之度外,却也成为了这些影片在同盟国大受欢迎的重要理由。《英国战役》根据丘吉尔的命令在英国广泛放映,《俄国战役》则根据斯大林的命令在苏联各地放映。但是,卡普拉及其摄影队拍摄的影片并非全都获得了好评,比如《中国战役》把蒋介石描写成确实统治着当时的中国的情况引起了人们的怀疑,这部影片在发行之后不久即被收回。有些影片如《认识你的敌人:日本》(Know Your Enemy:Japan,1944)在完成之后根本就没有得到发行,根据导演之一尤里斯·伊文思的说法,此片未能上映的理由是它把裕仁天皇描写成了战争罪犯,而随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天皇又被认为是维持秩序的助手,而且这种状况在战后还要继续下去。 这部大受好评的纪录片是在二战期间制作的, 是一部真实的新闻短片。该片由三位奥斯卡奖得主完成: 制片及导演是美国陆军通讯队的弗兰克.卡普拉(他曾导演过「一夜风流」,「迪兹先生进城」及「浮生若梦」等片); 作曲是迪米特里.蒂奥姆金(他曾为「正午」,「情天未了缘」及「老人与海」等片谱曲); 旁白是演员沃尔特.休斯敦(他曾主演影片「碧血金沙」)。 美军司令乔治.马歇尔将军要求美国陆军通讯队的弗兰克.卡普拉少校制作一套系列影片,以便向匆忙中召集起来的美军士兵解释国家的政策。当时卡普拉少校已经是一位声名鹊起 的电影制作人了,对他提出的特别要求是要“制作一系列(前无古人的)有据可查,事实 确凿的电影,向军中将士说明我们参战的原因,以及我们为之战斗的义”。 1944年,“我们为何而战”系列片被授予纽约影评奖的最佳系列纪录片奖。虽然该系列 最初是专门为士兵拍摄的,但很快就在影院向大众公映了。而且美国的盟友,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当时的苏联政府也请求美国提供该系列电影的胶片。

为你推荐

 换一换
  • 更新至6集
  • 正片
    暂无/
  • 已完结
    宝木中阳/朱蓉蓉/姜广涛/马正阳/
  • 已完结
    詹妮弗·加纳/埃德加·拉米雷兹/琼·黛安·拉斐尔/詹娜·奥尔特加/奈特·法松/艾娃·艾伦/梅根·斯科特/乔丹/约翰孙-西德/莱昂纳多·吴/詹姆斯·凯森·李/K·C·克莱德/司徒颂曦/格雷格·克罗默/米切尔·拉/杰西卡·婕德·安德烈什/卡桑德拉·斯塔尔/洛拉·苏尔坦/亚当·费森/林恩·安德鲁斯/凯蒂·贝克/吉·亚历山大/凯登斯·默里/斯利姆·克什里/Erin Allin O'Reilly/克里斯蒂·劳伦/
  • 已完结
    哈德维奇·米尼斯/黄耀成·莱-星/乔纳斯·斯莫德斯/Sinem Kavus/马德奥·范·德·格里恩/Mustafa Duygulu/Sabri Saad El-Hamus/Daniël Kolf/佐伊·洛夫·史密斯/Martijn Oversteegen/Simon van Lammeren/Richelle Plantinga/Tim Olivier Somer/Tony van der Veer/Jelisa Van Schijndel/
  • 已完结
    任素汐/李保田/王子川/张本煜/李勤勤/董博/仁龙/史航/柳小海/刘丹/曹征/赵晓苏/
  • 已完结
    生田斗真/堤真一/仲里依纱/吹越满/远藤宪一/皆川猿时/岩城滉一/菜菜绪/冈村隆史/铃木亮平/泷泽凯伦/Karen/Takizawa/
  • 已完结
    帕维尔·普里卢茨内/叶夫根尼·斯迪查金/阿格尼娅·蒂科夫斯特/丹尼尔·沃罗比耶夫/Vladimir Seleznyov/迪米特里·舍甫琴科/Aleksandr Oblasov/伊戈尔·日日金/帕维尔·切纳廖夫/Elena Doronina/Anastasiya Dubrovina/Olga Dubrovina/Darina Ervin/Sergey Galakhov/Evgeniy Kharitonov/Vasiliy Shmakov/Egor Timtsunik/亚历山大·崔/康斯坦丁·哈宾斯基/
  • 已完结
    陈思诚/袁弘/佟丽娅/郭采洁/赵立新/倪大红/刘奕君/果靖霖/谭凯/成泰燊/徐僧/田小洁/杜志国/张双利/李萍/王德顺/晋松/王砚辉/谢苗/戴墨/付美/张羽/桑平/郑伟/姚安濂/霍桠明/言杰/曹操/郭鹏/谢闻轩/张国庆/刘智满/刘智堂/刘智福/吴迪/黄志忠/连奕名/金士杰/刘昊然/曹炳琨/郭京飞/释彦能/张俪/富大龙/李念/许亚军/尹铸胜/刘欢/姜峰/任正斌/曹可凡/班赞/尹君正/王屿/
  • 已完结
    赵本山/方青卓/范伟/高秀敏/王奕/

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