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大全这部粉丝狂刷好评的新片,我得说点真话
首页文章大全这部粉丝狂刷好评的新片,我得说点真话

这部粉丝狂刷好评的新片,我得说点真话

时光编辑部 | 日灼

电影应该相似音乐多过小说。

编者按:

“时光审片室”由一群爱电影、说真话的审片员组成,从不同的行业、不同身份的影迷角度鉴赏院线影片,为时光网特供影片真实repo。不代表时光网认同其观点和立场,以及认同文中所述皆为事实。

*以下正文含有剧透*

科学家曾经认为产生眼泪是一种器官退化的表现,因为人类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并不依赖这种遗留的功能来生存。

但部分电影制作者们可能不会这么想。

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制作者们发现,观众会因为一部电影流泪而给出更高的评价。因为哭泣时身体分泌的内啡肽会产生愉悦感,帮助大脑完成情绪上的宣泄。

于是便有创作者将煽情从手段变成单一的目的。

这种设计实际上是种算计,是一种获得良好口碑的捷径,为此甚至不惜丧失剧情的合理性,或是施加简单粗暴的手法强行煽情。比如故意制造容易令人共情的场面,诸如生离死别、孩子受难等等。

看完《不说话的爱》,我的感受正是如此。

电影故事本身的确很好哭。张艺兴饰演的聋哑父亲小马,为了争夺女儿抚养权,不惜铤而走险,蒙冤受难,当父女俩抱头痛哭时,哪怕铁石心肠的人也会心生怜悯。张艺兴饰演的小马甚至有些惊喜。

但我并未觉得影片很好看。导演选择了一种最粗暴的方式将情感元素填鸭给观众:依靠剧情堆砌强行制造冲突,用怼脸特写和过分饱和的色调强化抒情氛围。

像是隔着银幕对观众呵斥:快给我哭!

《不说话的爱》两条故事主线前后交错,情节素材非常充裕。前半程基本聚焦于父女情感描绘,延伸出小马与黄尧饰演的前妻,因女儿抚养权产生矛盾的故事主线。

但在影片后半程,叙事的笔调突然转向犯罪题材。小马为了争夺抚养权被他人利用,进入骗保犯罪集团,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被送上法庭。

两种不同类型的题材嫁接当然不是不行,但在这个过程中,影片为了兼容和串联这两种题材,组织了大量强情节支撑故事的逻辑,不分主次地在叙事过程中不断填塞给观众。

这些情节包括聋哑群体群像展示、父女情深的日常场景聋哑家庭孩子入学困难离婚夫妻争夺抚养权聋哑人的职场困境、前妻的过去与现在主角不断为犯罪集团铤而走险、法庭审判蒙冤并反转等等……每段情节其实都能独立延展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不要忘了,这一整个故事,还被嵌在小马女儿长大后的回忆中,而这段故事本身说教意味堪比公益广告。

乍一看,电影的叙事逻辑似乎是顺的,因为每个情节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在故事的不断推进中,你会发现为了让故事从A阶段发展到B阶段,必须添加一大段中间故事好让逻辑没有断层,而A阶段与B阶段本身并不存在强关联。

比如为了让小马争取抚养权,安排他搬家、找工作、找律师、办入学、试车等等,但安排如此多次要情节的目的,只是为了让故事进入小马身陷犯罪集团这一主情节之中。

主情节和次情节的比例失衡,导致叙事臃肿,缺乏重点,节奏混乱。直接观感就是信息量塞的很满,但没有哪个情节是真正重要的,人物的弧光自始至终也没有太大变化。

换句话说,导演并没有真正着力塑造残障人士的世界和困境,只是不断依靠强行的情节制造冲突,好推着人物进行下一步行动。

一味在剧情上做加法造成的另一严重问题,便是很多故事线没有形成闭环。前半段小马与前妻剑拔弩张找律师,为争夺抚养权衍生出的各种情节,都在最后失去了意义,随着父女抱头痛哭,所有矛盾就轻易化解了。

《不说话的爱》堆砌了大量情节,但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叙事链条来推动故事高潮的爆发,高潮戏并非通过抽丝剥茧带来的叙事快感,所有情节和人物的存在只有一个意义:把故事推进到最后一幕,好让包括观众在内的每个人,陪着父女在法庭上哭一场。

这就导致故事到了最后,所有情节的合理性都让位于这个煽情动机

已经准备登机前往新西兰的母女,放弃原有的生活安排现身法庭;

公检法愿意仅凭口供,相信如此金额巨大的车险骗保案,可以由一位残障人士独自完成;

反派安排的打手,竟敢堂而皇之的坐在法庭听众席上威胁小马和女儿;

女反派可以仅仅因为心生同情,就突然背叛整个组织洗清小马身上的冤情。

至此,整部电影的底色已经昭然若揭:搭的这台戏,都只是为了陪衬父女情深的背景板,所有角色都只是这场煽情戏的工具人。

其实如果观众足够敏锐的话,很早就能察觉到影片为了煽情,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机场的戏份,前妻准备带着5岁的女儿木木登机移居新西兰时,聋哑父亲小马赶到机场,隔着玻璃墙和女儿煽情告别。这种至亲分别的场面显然利用了人性弱点,导演和编剧还火上浇油,让警察当着女儿的面将父亲不体面的抓捕。

在我看来,影片还存在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不说话的爱》中残障仅作为角色标签存在,人物很轻易的沦为叙事或抒情的工具而非真实个体,因为残障所带来的社会性困境并不是影片的主体,真正的主体其实是对理想化亲情关系的消费。

甚至不夸张的说,围绕残障这一标签的核心情节稍做调整,放在其他健全人士身上故事依然成立。

我想本片的导演沙漠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因为在《不说话的爱》最初的短片版本中,他就用精心设计的视听语言,从细微的切口出发,展现残障人士在融入社会时面临的困境:当聋哑父母的健全女儿准备入学时,双方产生误会并遇到麻烦。由此真正引发观众的思考与讨论,并提供适当的情感宣泄出口。

那为什么有如此成熟的短片做基础,延展成长片后,没有继续呈现原有的叙事主体和人文关怀,而仅仅成为满足观众情感消费的催泪工具?

看过影片,我想大部分观众心里会有自己的答案。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粉碎机》、《伊甸》、真人版《驯龙高手2》定档
下一篇
原创 《浪姐6》三公淘汰名单剧透:其实输赢早已注定,节目组太狠心了

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