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大全在这场论坛中,我们看见长视频正在重塑生命曲线
首页文章大全在这场论坛中,我们看见长视频正在重塑生命曲线

在这场论坛中,我们看见长视频正在重塑生命曲线

作者|阿po

当《六姊妹》以现实主义的家庭情绪冲出春节档,凭借压倒性的收视率与网络数据坐稳平台开年之作的位置,当行业见证豆瓣9.4分的《漫长的季节》、9.6分的《山花烂漫时》在国产剧豆瓣口碑榜上树立起又一个高峰,长视频行业已经用实际表现告诉外界:好内容不是侥幸,是可以持续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本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一则数据披露,截至2024年12月,长视频用户规模达7.52亿,创2018年以来新高。不可否认,信息碎片化时代,用户在变,观众偏好在刷新,技术在深度参与创作流程,内容标准正在被重新定义,但观众仍然会选择“值得追”的长视频精品。

于是,平台与创作者开始共同思考,内容该怎么做,才能留得下、活得久、传得远。

昨天(3月28日),在由腾讯视频主办的“内容创作破局力与生长力论坛”上,长视频行业当下的关键命题因此被摆上台面:速朽时代的内容创作该何去何从?变量时代,长视频如何打造持久生命力?

这些命题背后,是行业对“什么能留下、什么能穿越周期”的重新思考。在剧烈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长视频的创作者与平台都在摸索新的生长方式。

注意力稀缺时代,长剧给到比情绪价值更多的情感价值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不断有强反转、高密度的剧集成为爆款,快节奏是否能谨防用户“倍速观看”的话题亦不断被提出:在注意力稀缺时代,长视频是否需要加快速度去“讨好”观众?

“我们并不会在加快节奏这件事上纠结。”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王娟直言。

前一日,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曾在演讲中提到,视频行业曾在高速发展中走过“唯流量”“唯热度”等弯路,接下来将会回归初心,将剧本放在核心位置。

王娟在论坛上的发言正应对了“回归内容初心”的说法,节奏快慢重点还是会根据不同题材、不同剧本来决定,比如悬疑剧更要看中人物的塑造与整体逻辑的搭建,古装剧也需要在情感渲染上塑造一定的张力,都不必要加快节奏,做成快速消费内容。

在长剧的语境下讨论“加快节奏”,不如说是在讨论剧本“去水”和信息的有效性。

比如如何能在一定的时长内提供更多有效信息和戏剧细节?这其实非常考究编剧的功力,一方面如果用10分钟能讲明白的事情就不需要20分钟或者更多时间,反之快节奏也并非是一味地在短时间内堆积事件,快慢如何协作牵扯到不同的创作方法和手段,剧本创作一定不是“唯快不破”的。

确实,反观近几年真正的豆瓣高分国产剧,9分以上的《山花烂漫时》《漫长的季节》《问苍茫》《觉醒年代》等,都并不是所谓的“快节奏”剧,但却提供了比即时性的情绪价值更加丰厚的情感价值。

这种“情感价值”换而言之,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共情”。

腾讯视频

,赞

61

著名编剧赵冬苓认为,观众对故事的诉求是很多样化的,编剧提供的是人生体验,而不是情绪价值。“我们在创作中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写出来,把心捧出来,在观众中得到共鸣,就是好作品。”

为此,著名编剧秦雯以自己的经验举例,认为节奏之外,人物比事件更容易为观众提供陪伴感,所以把人物做好,让观众能共情角色,才能把故事“看进去”。

编剧对人物的塑造,在场嘉宾一致认同,需要创作者自己先与人物产生共鸣。著名编剧王小枪就表示,“不管编剧写什么题材,都应该往人物类型里面走得更深一点,才能了解和理解他们现在的所思所想。”

正如著名编剧、作家袁子弹所言“不如争夺抵达人心的能力”。编剧们给出的答案是共识性的,不是快,而是准,是厚,是动人和情绪的连接感,是共鸣的能量。与其强调题材、时长、集数、节奏……不如用构建关系和共鸣来抵达人心。

腾讯视频

,赞

2

守正创新时代,长内容的生命力不可替代

在今天的内容语境中,“长”从来不是长视频真正的价值本质。真正不可替代的,是它通过时间的沉淀所建立起的情绪关联、人物成长和精神回响。

在追求即刻满足的短内容日益泛滥的环境中,仍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回到长剧与综艺身边,寻找能够真正“陪着自己走一段路”的内容。这份由长视频独有的内容和体量所带来的关系感与厚重感,恰恰是其长线生命力的根基。

在论坛上,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韩志杰提出了一个颇有现实意味的问题,“长视频会不会慢慢变成一种奢侈品?”因为只有足够优质的内容才会吸引用户来看,而很多短视频的卡段、二创等,恰恰都是基于优质的长视频内容产生。

因此,韩志杰也认为,“精品的长视频是无法被替代的”,哪怕放眼全世界的流媒体平台,都在持续大力地投入精品内容,包括IP化和原创内容。

作为平台方,腾讯视频与内容方之间正共建一种面向“长期生命力”的内容策略,不再唯爆款论,也不再唯体量论,而是注重内容的适配度与用户情绪的匹配度。

正如阿里影业副总裁、敦淇工作室总负责人敦淇所说,自己曾经制作了76集的《甄嬛传》和50集的《金婚》,至今有很多观众回看,没有人嫌长,这些老剧至今仍有生命力。而敦淇最近也尝试了12集的短剧集,其实不论长短,长剧集一定是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下的精神需求,好故事是可以达到最高精神层面的灵魂共振。

在《六姊妹》的出品方西嘻影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晓培看来,做现实题材剧或许会借鉴一些类型化作品的手法,悬疑、古装、女频、男频等,但没有所谓的“方法论”,如果非要提及方法,就是真实的情感,真挚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不仅适用于剧集,在综艺领域同样成立。腾讯在线视频节目内容制作部天晴工作室负责人徐晴分享了,“我们也想把《令人心动的offer》做成养老综,它的陪伴养成式快乐,也是时间的馈赠,是长度给你带来的收获和成就。”

对于腾讯在线视频副总编辑、《十三邀》总监制李伦来说,内容创作者的角色不只是“生产娱乐”,更是要回应精神生活的深层需求。他引用《十三邀》嘉宾的话,“如果你的一生只做谋生这一件事,那你的人生不过是一个苦役。”内容创作者应该对“更高的存在”有所敬畏,不能只是生产“苦役谋生安慰剂”,而是要为观众提供更多触及价值的内容。

李伦的表达进一步回应了“生长力”的命题:真正推动内容向前走的,还是创作者对于精神价值、公共表达的坚持与唤醒。这恰恰是长内容擅长也必须守住的方向。

归根结底,长视频的未来,不只是平台的挑战,也是创作者、观众、内容生态共同协力的课题。它的生命力,来自于创作者面对行业不断变化、观众口味不断刷新时,仍能坚持真诚有力量的创作初心,也来自于平台在变局之中,为内容提供“慢慢生长”的时间与土壤。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在这场论坛中,我们看见长视频正在重塑生命曲线
下一篇
原创 吴宣仪的“误会”让《浪姐6》彻底被打脸,齐思钧被骂得真冤

评论

评论已关闭